我国挖掘机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历史发展进程先慢后快。
挖掘机(英文名称:Excavator)是工程机械大类下挖掘机械子类家族的一员,定义为利用挖斗(或称铲斗)进行土壤以及其他松散物料的挖取工作或剥离土层工作,并装载入运输车辆或卸载至堆料场的土方工程机械,是工程机械中最主要的设备类型。挖掘机设备主要由工作装置、动力装置、行走机构、回转机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辅助系统等组成。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作业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水平。
挖掘机广泛应用在各种工程建设场景中,包括建筑拆卸、建筑施工、果园建设、城市建设、农田利用、管道埋设、铁路抢险、矿山、公路、水利、农田、港口等领域,其市场需求水平主要与宏观经济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直接相关。挖掘机作为工程机械中占比最大(排除叉车)且对下游的需求变动较为灵敏的机械品类,其销售规模一般作为体现工程机械行业景气情况的先行指标。
按照移动方式分类,挖掘机可分为履带式与轮式挖掘机,其中履带式挖掘机的特点在于爬坡能力与牵引力高,同时转弯半径小,而轮式挖掘机则参考徐工机械的产品介绍,拥有可快速更换装置、机动灵活等特点。按照大小或吨位划分,可将挖掘机分为小型、中型与大型挖掘机,但行业上的标准并不一致,例如根据华盛中天的分类,小型、中型与大型挖掘机依照整机重量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以 15 吨与22 吨为界线;根据亚太传动的分类,挖掘机根据载重的吨位可被归类为小挖、中挖与大挖,划分界线为 18.5 吨与 28.5 吨;参考工程机械行业龙头徐工机械对挖掘机产品的分类与介绍,挖掘机还可以被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挖掘机四类,虽然徐工机械并未给出吨位划分界线,但根据其他行业相关企业的标准,微型挖掘机的标准为整机重量低于 6 吨。
我国挖掘机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历史发展进程先慢后快。在新中国的初期,我国挖掘机产业由仿制苏联 1930~1940 年代的机械式单斗挖掘机起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陆续成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十余家挖掘机制造厂,这一时期的发展是我国挖掘机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67年,我国开始研制液压挖掘机。 1980 年代末期,我国的挖掘机产业中的制造厂数量已扩张至30余家,共能够生产超过 40 种的挖掘机机型,其中中小型的液压挖掘机已系列化,型号数量达到 20 余种,同时还能够制造大型矿用机械传动式单斗挖掘机、隧道挖掘机、长臂挖掘机、水路两用挖掘机等,然而从整体上看,当时我国的挖掘机产业的生产批量有限且分散,制造工艺与产品质量的水平相对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
在改革开放后至 2008 年附近这一段时期内,为了提升自身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工程机械的业内企业积极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吸收,同时国外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如卡特彼勒、日本小松、斗山等也受到国内大规模需求的牵引在我国建厂。国内的制造厂商如上海建筑机械厂、合肥矿山机器厂、长江挖掘机厂、北京建筑机械厂、山东推土机厂等积极对德国德玛与日本小松等的整套生产技术进行吸收,随着数年的技术引进吸收,我国的国产挖掘机的产品性能指标全方位达到了 20 世纪末的国际水准,挖掘机产量亦逐步提升,同时随着国内挖掘机市场的需求规模与多样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挖掘机在产品结构中的调整,我国工程机械的产业链逐渐发展完善,我国其他赛道的机械行业企业(例如中国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广西玉柴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三一重工等)也纷纷开始介入液压挖掘机产业。
但是整体上看,当时的挖掘机产业在竞争力与性价比上较国外品牌仍有所不足,我国挖掘机的市场以进口与外资境内生产制造为主,国内的挖掘机厂商的市场竞争激励且出现分化现象。2008 年左右,我国国产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逐步发展崛起(例如国产的液压缸等核心性零部件已经追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价格却较大幅度低于进口零部件,这推动了我国国产的挖掘机成本大幅度下降与产品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挖掘机产品的性价比逐步提升。我国的挖掘机企业通过对制造与管理环节的改善,提升了自动化率水平,同时存在一部分厂商在国产化大潮流下抓住因产业分工应运而生的成本优势与技术突破的机遇,装配效率逐步提升,三一重工、徐工集团、柳工等国内挖掘机厂商完成了跃升式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市场份额也逐步超过卡特彼勒、小松等国外企业。